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(業界)導師主理:
中華文化推廣
介紹背景與宗旨
聯合國教科文組織
成立於1945年,致力促進教育、科學及文化合作交流,保護世界珍貴的文化與自然遺產,推動可持續發展與和平。
非物質文化遺產
指代代相傳的知識、技能、表演藝術等文化表現形式,反映社區對環境的適應與歷史,提供身份認同感與文化延續性。
了凡中華文化教育使命
透過專業課程/師資配合學校,讓學生深入瞭解並親身體驗中華傳統文化精髓,培養文化自信,確保珍貴遺產得以永續傳承。
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
香港擁有豐富多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,反映了香港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社區傳統。以下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:
表演藝術
粵劇、南音、花牌樂、客家山歌、廣東音樂、潮州音樂、木偶戲、廣東漢樂、黃泥螺水號角技藝、舞獅、舞龍
傳統手工藝
紮作、麵塑、剪紙、粵繡、古琴藝術、香港中式長衫和裙褂製作技藝、紮鐵工藝、竹編、陶瓷製作、造紙技藝、傳統木工藝、花燈製作、港式奶茶製作技藝、
民俗活動
長洲太平清醮、大坑舞火龍、茶果製作、裹蒸糉技藝、盂蘭勝會、端午節龍舟競渡、蒲台島天后誕、油麻地天后誕、中秋綵燈會
儀式
天后誕、春秋二祭、香港道教科儀音樂、長生店習俗、廣東涼茶配製技藝、古老漁業習俗
節慶活動
鄉村盆菜宴、中秋節傳統慶祝活動、新界圍村傳統習俗、客家婚俗
涼茶
流行於嶺南地區的一種飲料,以特定的中草藥烹煮而成
這些文化遺產不僅反映了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匯之地的獨特性,更是香港各社區和族群世代相傳的珍貴記憶和智慧結晶。
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探索
剪紙藝術
探索中國傳統剪紙的歷史與技法,從基本圖案到複雜構圖,學習不同地域風格,感受民間藝術的創造力與象徵意義。
刺繡技藝
掌握蘇繡、湘繡、粵繡等傳統刺繡的基本針法,製作精美的裝飾品,體會「一針一線皆為情」的工藝精神。
陶瓷製作
學習拉坯、塑形、釉彩等陶瓷製作技術,瞭解景德鎮、宜興等陶瓷重鎮的特色工藝,體驗「泥土成器」的創作過程。
了凡中華文化課程 — 特色與教學方法
理論與實踐結合
課程將中華歷史背景、文化內涵與實際操作緊密結合,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深化理解,掌握傳統技藝的精髓與內涵。
資深導師指導
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及資深文化專家親自指導課程或教學,透過「手把手制」方式,令教學品質與傳承正統。
沉浸式體驗學習
創設文化情境,讓學生從多感官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魅力,通過情感連結建立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熱愛。
科技輔助傳承
運用現代科技如VR/AR、互動投影等輔助教學,以創新方式展示傳統工藝,讓古老智慧在現代教育中煥發新生。
師資背景
聯合國教科文組織
主理人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(業界)導師,具豐富經驗,以持續發展教育模式融入世界遺產教育,讓學生了解、研習、保護和傳承世界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非遺傳承人/老師
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,及在各自非遺領域有數十年造詣的老師傳們,得獎/展出作品,獲得廣泛認可。
文化教育工作者
資深教育專家與文化學者,將傳統文化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,激發學習興趣。
學校合作方案
1
定制課程包
根據學校教育目標與學生特點量身定制的文化課程系列,可融入常規課程或作為特色選修課,提供完整教材與教具。
2
主題工作坊
針對特定傳統工藝或文化主題的深度體驗活動,為期半天至數天不等,由大師級導師親自指導,親手完成作品。
3
文化日活動
在校園內舉辦的中華文化體驗日,設置多個互動攤位與表演,讓全校師生共同參與,營造濃厚文化氛圍。
4
遊學考察計劃
帶領學生前往文化遺產地實地考察學習,與當地匠人交流,深入了解文化遺產的真實環境與社會背景。
學習成果展示
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創作的作品將通過多種方式展示與分享,包括校內外展覽、文化表演、技藝競賽等。優秀學員可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的證書,並有機會參與國際文化交流活動。
中華文化精粹課程
書法藝術
探索漢字筆畫之美,學習楷、行、草等書體的基本筆法與結構,體會「字如其人」的傳統美學觀念,培養定力與專注。
國畫技法
掌握水墨丹青的獨特表現,學習山水、花鳥、人物等主題的繪畫技巧,領略「外師造化,中得心源」的藝術境界。
音樂與戲曲
體驗古琴、笛子、二胡等傳統樂器的音韻,欣賞京劇、崑曲的唱念做打,感受中華戲曲「以歌舞演故事」的獨特魅力。
茶藝文化
品味中國茶道的儀式與哲學,學習泡茶技藝與茶具鑑賞,體會「清、敬、和、雅」的生活美學與東方智慧。
報名與諮詢
課程安排與收費標準
我們提供不同級別的課程,從入門到進階,適合各年齡段學生。
收費根據課程類型、時長和師資配置而定,可為學校團體提供優惠套餐。
常見問題解答
  • 課程是否提供所有必要材料與工具?是的,我們提供全套專業教材與工具。
  • 是否可以配合學校現有課程安排?可以靈活調整時間與內容,融入學校課程體系。
  • 有無年齡限制?不同課程適合不同年齡段,我們會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調整教學方式。
聯繫方式 WhatsApp 6857-8631
電話:+852 XXXX XXXX
電郵:info@cultural-heritage-edu.org
辦公時間:週一至週五 9:00-18:00
文化傳承的未來展望

1

2

3

4

1
文化自信
培養年輕一代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與自豪
2
國際視野
促進中華文化走向世界,增進文明對話
3
創新發展
為傳統文化注入新活力,探索現代表達
4
和諧共生
尊重多元文化,共建人類文明共同體
我們相信,文化傳承不僅是保存過去,更是連接未來。通過教育,我們能幫助年輕一代理解自身文化根源,同時培養他們在全球化時代的創新能力與跨文化溝通能力,讓中華文化既有傳承又有發展。
資料分享
2015年5月,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(康文署)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組升格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,以加強對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。歡迎公眾及學校參閱https://www.icho.hk/tc/web/icho/home.html
此舉標誌著香港政府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重視,並為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了更加專業化的機構支持。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的成立,進一步完善了香港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體制建設。